9月20日讯 今天,体坛周报特约媒体人赵环宇撰稿详细分析了“我们该发展怎样的联赛?”的问题,原文如下:
CBA本质上不是职业联赛,因为没有哪个职业联赛不以赚钱为目的,它更像是一种半公益性质的事业。青训的处境,可想而知。
我们的杰出球员到了世界杯,绝大部分都沦为庸常,除了美国篮球体系培养的李凯尔,唯一能跟对手过上两招的,就剩一个赵睿。也正如赵睿所说:“我们的联赛强度不足以支撑在国际大赛舞台上发挥水平。”
至于为什么联赛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舞台的球员,其实一多半的答案已经蕴藏在了上面的文字里。用当下时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点歪了科技树”。从小就可以靠天赋包打天下,到了一线队仍然可以靠天赋拿顶薪,我为什么还要苦练技术?
而且,有多少球员的目的是“赚够钱就退役”呢?不科学的训练、管理手段,早就磨没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拼劲和闯劲,说穿了,许多球员只是看在钱的份儿上再坚持一下,他们对这项运动并不热爱。有人说:把他们封闭起来,谁练不出来谁就去挖煤。当然这是极端的言论,但希望有一种强制力把运动员“逼”出潜力、逼到海外的人大有人在,对于这种言论,我只能说,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中国男篮的水平。
竞技体育,内驱力才是根本的动力,只有纯粹发自热爱,才能在技艺上登峰造极。这个联赛,“篮球公务员”的确太多了。然而,成为“篮球公务员”,责任真的只在球员吗?
以前我觉得,像日本B.League、韩国KBL那样适当放开外援,会增强CBA联赛的竞争力。现在想想,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可以调用的工具不多。放开外援不一定有用,可总得做点什么,就像当年,限制外援不一定有用——事实证明确实没用,但总得做点什么。是的,“总得做点什么”,中国篮球发展的方向,就这样迷失在为了作为而作为的莫衷一是当中。
我甚至怀疑,根本没有人在意中国篮球的未来走向何方,人们只是在完成一个个程序,中国男篮输球了就自动开喷、自动开始讨论要不要放开外援等“月经话题”。只是到头来你会发现,除了一地口水,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什么都没有改变。很快,大家就会忘却失利的痛苦,再次在各路KOL的洗脑之下欢呼“锋线/后卫盛世”的到来。这是一种循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