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天,12月29日,是国安俱乐部成立24周年的日子。十二年一个轮回,经历了两个轮回的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却要为过去的身份划上一个句号。
随着中赫集团即将入主俱乐部成为新的大股东,这也意味着中国顶级联赛历史上,将再没有一支从未改变过主体所有权、从来没有在顶级联赛降级过的俱乐部。曾经降入过中甲的河南建业将成为过去20年中仅存的、没有更换过投资人的中国职业俱乐部。
失去了64%的股份,中信集团对于未来的新国安将不再拥有话语权,虽然还保留着一部分股份,但实际上中信集团已经开始慢慢退出中国职业足坛。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搞了24年足球的中信集团为何说辙就辙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大金元时代下的中超联赛,确实让中信集团这个中央直属的国企无法再继续独自支撑下去。这也是中信集团为何坚决要寻找合作伙伴,哪怕最终不惜放弃自己的大股东身份,也要完成增资扩股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绝决的“离开”,原因或许只有一个:真的是玩不动了。
同样是国企,上海上港可以一掷千金,中信集团却必须要面对财政部的严格审查。可以说,国安俱乐部每花的一分钱都必须向中信集团打报告写清楚,中信集团又必须向财务部进行上报。如今,中超进入前所未有的大金元时代,中信集团这样的国企真得没法跟风“烧钱”了。可是,搞了24年的中信集团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安被历史的车轮甩下,如果中信减少投入,国安的成绩很可能大幅下滑。作为首都球队,一旦为保级而战甚至假如掉级,这个责任可能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在中信集团内部,最近几年一直都有反对继续搞足球的声音。
但是,即使离开,中信集团也要为国安找一个好归宿。就这样,中信集团开始了寻找合作伙伴之路,2016年是中信集团的时间底线,无论如何必须要找到新股东。这才有了马云退出后,面对惟一能够接手的中赫地产,中信集团不得不同意对方成为大股东。就这样,独自支撑了国安24年的中信终于把这支球队交给了别人。
可以想像,这样的结果对于这些年在国安身上投入过无数心血的中信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没有这些老国安、老中信人过去24年的坚持与付出,就没有如今的北京国安。特别是在最近10年中,国安的投入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成绩却是最稳定,甚至是最出色的。但是,这些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在这样一个不计成本的烧钱时代,中信集团只能选择退让。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们不能指责中信集团,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家国企毫无顾忌、没有道理地去做违反市场规律的事情。相反,我们应当感谢这些年中信集团的投入,这种投入可以说是一种公益行为,一种责任与担当。
我们特别要感谢过去十年间国安俱乐部的当家人罗宁,在中信集团内部,足球俱乐部只是罗宁分管的一部分工作,但罗宁却为国安俱乐部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这些年,罗宁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中信集团拥有的巨大资产和实际可投入资金的巨大反差。如果比有钱,谁也没比不过中信。罗宁经常说的那句话“别和中信比有钱”,说的真没错。只是,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罗宁作为中信高层,他没法说出来。
下半句就是:中信的钱不能随便乱花。包括用在国安俱乐部的每一笔钱都要清清楚楚。可以说,罗宁在这些年里,用有限的资金取得了几乎是其他俱乐部投入10倍都无法换来的成绩。所以,我们不能对罗宁、对中信要求再多。
这一次,中信集团在最后关头为国安找到了新东家。虽然没有实现之前的“三权分立”,但这已经是目前状态下能够实现的最好结果。否则一旦真没有人接手,中信集团自己又无法投入那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资金,国安会不会在新赛季面临崩盘,没有人知道。还好,在中赫集团以35.5亿资金占有国安64%的股份后,这种担心不会出现了。
令人欣慰的是,中信集团不会把35.5亿股本金带走一分钱,而是全部留在新的国安俱乐部,因为如果带走,就成了变成了出售股权。现在是实打实地增资扩股,扩大股份增加的资金都用在俱乐部。35.5亿资金实际上也相当于中赫集团未来为国安投入的运营经费。
如果不出意外,中赫集团将肯定会通过足协公示,正式成为国安俱乐部新股东。对于中赫集团来说,接手国安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其实对于资金雄厚、品牌知名度极高的中赫集团来说,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借助职业足球这个平台为自己进行宣传。所以,中赫集团既然进入了足球圈,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没有必要立刻跟风烧钱,或者喊出几年内必须夺冠的口号。国安已经是中超老牌劲旅,只需要让这支球队能够保持现有的实力水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稳步提升成绩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对于中赫集团来说,在选择俱乐部名称和球队名称的时候。不妨提前走在其他俱乐部前面,启用一个中性的名字来证明自己搞足球绝非只为一时急功近利。
未来,中国足协一定会规范职业俱乐部名称,所有球队的名字都会以“属地+中性名称”进行规范。所以,中赫集团不妨提前将北京国安改成“北京FC”,真正走上规范的职业足球运营之路,也能够显示出中赫集团长远搞足球的信心与决心。(宋词)